微亚原创 微亚原创

细胞质中膜性小体的观察与辨析 II

发布时间:2023-11-29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阅读量:89

细胞质中膜性小体的观察与辨析 II

李伯勤

cytoplasmic membranous bodies(3) —— myelinosomes / myelin bodies(MBs) 多种药物特别是两亲性药物,会导致人类、实验动物的多种细胞类型包括培养细胞中产生髓样小体MBs。至今已知有50多种获FDA批准的药物(胺碘酮、氯喹、克林霉素、百草枯、红霉素.....)导致磷脂在溶酶体中累积,形成髓样小体沉积物。这里的MBs是药物诱导的磷脂贮积形式(DIP)。


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,是较典型的一种两亲性分子药物(amphiphilic drug)。 患者长时间服药,肝细胞中可见MBs。 胺碘酮可产生各种形态的溶酶体。如脂质没被水化,呈现为电子致密颗粒;当被水化时,溶酶体包含髓样体。〔8〕


cytoplasmic membranous bodies(4) —— myelinosomes / myelin bodies(MBs) 在既不缺乏溶酶体酶、又不存在两亲性分子药物干预的情况下,也可以在巨噬细胞或其它组织细胞中观察到MBs。这往往是摄入血液或细胞外基质中有形成分导致的。因溶酶体水解酶降解脂质的能力是有限的,而且是可变的,大量吞噬/侵入事件的发生,可导致溶酶体过载,脂质在溶酶体累积,水合脂质形成MBs。

案例4 血液成分被摄入细胞后(血肿)形成的髓样小体MBs


培养细胞HCF-116被细菌包围,清除侵入细菌的过程,形成异噬溶酶体和残体。 细菌的有形成份在被消化降解过程中,形成髓样小体MBs。


空白对照组 细菌侵入 髓样体形态各异


药物作用 细菌侵入 双作用叠加 形态改变


诱导自噬实验 ☻细菌意外侵入 ☻双作用叠加 ☻与上述第3种比较: 在溶酶体内累积并降解,MBs形态不断变化, 其形态、大小各异; 第4类包含的成分更多,形态更复杂。